(饶卫华:革命洪流中的坚定战士|我父辈的抗战故事,时长共3分34秒)
饶卫华:革命洪流中的坚定战士|我父辈的抗战故事
饶潮生坐在广州起义馆的凉亭中,略带思绪。手中那只褪色的铝制饭盒泛着温润的光——盒身有几处凹陷的划痕,边缘的漆皮早已剥落,这是他父亲饶卫华同志参加革命时领到的一件“装备”,也是他跟随部队转战东北、华北,直到解放后才舍得放下的“老伙计”。
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。我们在广东革命历史博物馆对话饶卫华之子饶潮生,听这位近70岁的老人讲述那段被岁月封存的家国往事。
“他从未对我发过脾气,连重话都少”
饶潮生至今记得,父亲饶卫华是个“自带温和气场”的人。“我们父子俩一起生活的时间不算长,但他总像春天的风。邻居有难处,他蹲在门槛上能聊半宿;我闯了祸,他蹲下来替我擦眼泪。”
但在饶潮生的记忆里,父亲的温和底下藏着一把火。“父亲常说,‘人这一辈子,总得为比自己更重要的事活着’。”后来翻到父亲的回忆录,他才懂:那把火扬帆优配,是刻在骨血里的家国情怀。
他从苏区出发,要去点燃抗日火种
1930年代初的东北,寒风卷着雪粒割人脸。
此时的中国,正陷在十四年抗战的血色漩涡里——1931年“九一八事变”后,东北沦陷,日军铁蹄踏碎黑土地的平静。
而年轻的饶卫华,刚从中央苏区出发。
“我父亲在回忆录里写,当时中央苏区组织民众武装抗日,他主动请缨去东北。”饶潮生指着一张泛黄的老照片,“他说,东北有产业、有工人、有被日军逼得走投无路的百姓,那里需要共产党的声音。”
但现实比想象更残酷,国民党军队撤退时,许多军官带着家产赖在东北,既不愿抗日,也不肯让路。
“他们占着山头、工厂,和日军兜圈子,最后被打散了,反而四处找共产党——因为他们知道,只有这支队伍真刀真枪和日本人干。”饶卫华到达东北后,做的第一件事就是串联这些“散兵”,把他们引向正确的抗日道路。
一份报告的重要意义扬帆优配
1933年1月,一份来自东北前线的报告送到了瑞金。
这是饶卫华在考察抗日根据地后写下的万言书,里面详细记录了东北的敌情、民众诉求,以及“建立统一抗日武装”的迫切性。很快,中共中央据此发出著名的“一二六”指示信——首次明确提出在东北组织抗日民族统一战线,将分散的抗日武装整合“东北抗日联军”(简称“抗联”)。
“父亲说,他只是做了该做的事。”饶潮生翻出一本边角卷翘的旧书,里面夹着父亲的笔记:“东北的抗联战士,冬天啃冻硬的树皮,夏天在沼泽里打游击,许多人连名字都没留下。我能做的,就是让更多人听见他们的声音。”
他们用生命写就的“教科书”
“现在的年轻人,可能很难想象,当年的抗日有多难。我们的先辈没有飞机大炮,没有充足补给,甚至不知道明天能不能活着。但他们知道,只要有人扛起旗,就有人跟着走;只要能多赶走一个鬼子,中国就有希望。”采访结束时,饶潮生望着窗外的晚霞向我们说道。
80年过去,硝烟早已散尽,但那些藏在照片和文物里的坚守、刻在回忆录里的信念、融在血脉中的忠诚,从未褪色。
今天,我们讲述饶卫华的故事,不仅是为了铭记一位抗战老兵的传奇,更是为了告诉年轻一代:所谓“家国情怀”,从来不是抽象的概念——它是父亲传给儿子的饭盒,是战士刻在枪杆上的誓言,是我们每一个人在平凡日子里“把小事做好”的坚持。
因为,这就是传承。
文字 | 陈冰青
摄制 | 陈冰青 李冉 刘家业
包装 | 李冉 陈冰青 莫群 李晓霞 周丽娜
实习生 | 丁陆薇 陈柏言 林依晴 张友坤
联合出品 | 广东革命历史博物馆 南方杂志社
本文责编丨刘树强
【频道编辑】李卓华 莫群
【文字校对】华成民
【值班主编】刘树强 刘龙飞
【文章来源】南方杂志党建频道
扬帆优配
金鼎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